三伏天里毛病多?中医妙方助你安然度夏

炎炎夏日,“三伏” 如虎。连日来的高温高湿天气,让不少人直呼 “吃不消”:有人贪凉猛灌冰饮,结果闹起了肚子;有人在户外暴晒后,皮肤又红又痛;还有人整天待在空调房,却莫名头痛乏力…… 别担心,老祖宗留下的中医智慧早已为我们备好 “消暑锦囊”,让你在三伏天里也能神清气爽。

清热防晒,给身体撑起 “保护伞”

“三伏天的太阳像火球,出门五分钟就能晒脱皮。” 这可不是夸张。中医认为,夏季阳气最盛,过度暴晒易致 “暑邪伤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宋坪支招:外出时不妨穿件宽松的棉麻长袖,戴顶宽檐帽,让皮肤少受烈日直接 “烤验”。若担心晒伤,可选用含薄荷、芦荟成分的天然防晒品,既能防晒又能清凉护肤。

高温天气下,人体如同 “蒸笼”,出汗多了容易脱水。这时别只喝冰水,不妨泡杯绿豆汤或淡盐水,既能补充水分,又能避免电解质紊乱。饮食上,西瓜、黄瓜都是天然的 “解暑神器”,既能清热又能养阴。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尤其要避开正午高温时段外出,否则容易引发中暑。

运动爱好者也要悠着点。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建议,早晨或傍晚气温稍低时,练练太极拳、八段锦,让身体微微出汗即可。年轻人若想跑步、打球,切记别在烈日下 “猛练”,以免大汗淋漓伤了元气。

健脾化湿,管好嘴巴不 “遭罪”

“刚换个地方旅游,就上吐下泻,这是咋了?” 不少人在暑期遇到过这种情况。中医认为,这是脾胃 “闹脾气” 了。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脾胃病科主任魏玮解释,三伏天湿气重,再加上饮食不节制,很容易让脾胃运化失调。

对付水土不服,有个简单法子:到了新地方别急着尝鲜,先吃点小米粥、青菜等清淡食物,让肠胃慢慢适应。随身带盒藿香正气散,觉得胸闷腹胀时吃一点,能帮着化湿理气。每天按揉足三里穴几分钟,或者做做 “调理脾胃须单举” 的八段锦动作,也能增强脾胃功能。

要是不小心吃坏了肚子,试试食疗方:腹胀时泡杯山楂麦芽茶,恶心呕吐就用生姜紫苏叶煮水,加勺红糖温着喝,效果立竿见影。魏玮特别提醒,三伏天饮食要记住 “三宜三忌”:多喝温茶少喝冰饮,多吃当季蔬果少吃生冷海鲜,用葱姜蒜提味别贪辣,才能护住脾胃阳气。

护阳防湿,躲开 “空调病” 和湿疹

空调虽好,贪凉却易生病。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不少人会鼻塞头痛、关节酸痛,这就是 “空调病” 找上门了。魏玮建议,空调温度别低于 26℃,每隔两小时开窗通通风,让新鲜空气流进来。睡觉时盖好肚子和膝盖,别让冷风直吹身体,以免损伤阳气。

高温高湿的天气,也是湿疹的 “活跃期”。宋坪说,湿疹多由体内湿热引起,除了在患处涂药膏,更要从饮食上调理。少吃辛辣油腻和海鲜,多吃冬瓜、丝瓜等利湿的蔬菜,让体内的湿气慢慢排出去。洗澡时别用太烫的水,少用肥皂,洗完后抹点润肤露,保持皮肤滋润。

三伏天养生,关键在 “顺应自然”。少贪凉、慎饮食、适度动,再加上中医的小妙招,就能让你安然度过这个夏天。记住,身体舒服了,日子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