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来袭:防治攻略全解析,守护健康刻不容缓》​​

近期,中国南方个别城市发生基孔肯雅热输入疫情并引发本地传播,这个对很多人来说较为陌生的疾病,正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基孔肯雅热究竟是怎样一种疾病?它又是如何传播的?我们又该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呢?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侠客岛”和“健康生活”版联动开展的微博直播连麦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林炳亮为我们揭开了基孔肯雅热的神秘面纱。

【认识基孔肯雅热:传播与症状】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东南亚、南亚和非洲。该病于1952年在坦桑尼亚首次被发现,名字意为“变得扭曲”,形象地描绘了患者因严重关节疼痛弯腰的样子。今年7月,世卫组织发出警报,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情况。

基孔肯雅热的传播模式是“人→蚊→人”,伊蚊叮咬感染者后,病毒在其唾液腺大量繁殖,再叮他人时就会传播病毒。孕妇感染后虽可能导致宫内胎儿感染,但母婴传播极其少见。中国境内本轮流行的第一例患者于7月8日确诊,由境外输入引起,不过找到源头并不容易,因为其症状类似感冒发烧,容易被忽视。

【病症与人群:了解风险】
基孔肯雅热主要表现为发热、关节痛、皮疹三大症状,关节疼痛常与发烧同步,皮疹在发烧后2 – 5天出现,总体病程约5 – 7天。广东省目前本地病例多为轻症,但2006年印度曾有较大流行,导致五六万人感染,约3000人死亡,所以不能掉以轻心。老人和小孩、有基础疾病人群、晚期妊娠妇女、免疫功能低下者这4类人群需重点防范。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传播途径相同,发病初期症状也易混淆,但二者也有区别。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关节痛更明显且持续时间长,主要为小关节疼痛;皮疹主要是充血疹,而登革热有充血疹、出血疹和瘀斑。

【防治方法:确诊与应对】
出现相关症状后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主动告知医生是否有去过疫情流行区,配合流行病学史调查。目前可通过病毒核酸检测、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等方法确诊,疫情流行区以病毒核酸检测为主。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以对症治疗和防蚊隔离为主,患者不要擅自用药,以免造成严重后果。基孔肯雅热可能带来的关节疼痛后遗症,多数人1 – 2周内恢复,但也有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情况,感染后要注意保护关节。

防控基孔肯雅热,关键在于防蚊和灭蚊。传染源管理方面,对确诊患者进行隔离和管理,如在家休养时搭蚊帐。清除蚊虫滋生地十分重要,要清理家中和社区内的积水。灭蚊手段包括物理方法(如使用电蚊拍、灭蚊灯)、化学方法(如公共场所灭蚊消杀、家中喷洒驱蚊水)和生物方法(如水体中投放食蚊鱼、使用BT菌等生物制剂)。

个人预防重点是防蚊虫叮咬,要选择含有防蚊剂的花露水,穿着长衫长裤、浅色衣服,对裸露皮肤喷洒驱蚊产品,运动后及时冲凉等。了解基孔肯雅热的防治知识,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才能更好地守护我们的健康。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