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初现!国内艾滋病疫苗研究重大突破,距离上市还有多远?

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艾滋病如同高悬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威胁着人类健康。截至 2024 年底,全球 4080 万 HIV 感染者的数据触目惊心,尽管抗病毒治疗和暴露前预防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每年仍有上百万新增感染者,艾滋病的阴影依旧浓重。而从根源上预防艾滋病传播的关键,就藏在那小小的疫苗之中,它被视作最经济有效的防线,承载着终结艾滋病流行的希望。如今,国内艾滋病疫苗研究领域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让人们看到了战胜艾滋病的曙光。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艾防中心、国药中生以及北京协和医院携手,成功完成国内首个复制型天坛痘苗载体 HIV 疫苗 I 期临床试验。此次研究另辟蹊径,选用曾助力消灭天花的 “天坛株” 痘苗病毒作为载体,构建出能表达 HIV-1 CRF07_BC 抗原的重组疫苗(rTV)。随后,研究团队在 48 名健康受试者身上,展开了全面的安全性与免疫原性评价。最终,这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的研究,不仅证实了复制型天坛痘苗载体疫苗在健康人群中的安全性,还揭示了 DNA 初免 /rTV 加强免疫方案,拥有诱导持久 HIV 特异性反应的强大能力,为后续 II 期临床试验的开展,夯实了安全性与剂量选择的根基。这一成果,无疑是国内 HIV 疫苗研究征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然而,自 1981 年美国首次报告艾滋病患者以来,四十多年的时光悄然流逝,全球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钻研,却为何始终未能成功研制出有效的艾滋病疫苗?其实,人类对艾滋病疫苗的探索从未停步,除了国内此次的重大突破,国外科研团队也在持续发力。例如,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在《Science》杂志发表研究成果,在开发可诱导广谱中和抗体(bnAbs)的艾滋病疫苗方面,取得了关键进展。但疫苗研发进程缓慢,主要 “拦路虎” 正是狡猾多变的艾滋病病毒。HIV 在复制过程中,遗传物质仿若脱缰野马,高频变异,致使其亚型众多。这一特性,既是病毒在人体免疫与药物围剿下的 “保命绝招”,也是疫苗研制路上的 “超级绊脚石”。HIV 热衷 “变异”,原因有三:其一,逆转录酶作为 HIV 复制的 “得力助手”,却缺失矫正功能,每个复制周期,平均就能在 1 个 HIV 基因组中 “制造” 1 个碱基错误;其二,HIV 拥有极高的复制率,感染者体内每天能新诞生 10 亿个新病毒,让变异得以迅速累积、放大;其三,HIV 重组率也颇高,不同 HIV 病毒在体内频繁 “交换基因”,导致一个 HIV 感染者体内的病毒变异程度,甚至远超全部流感病毒的变异总和。这些变异,让人体免疫系统疲于应对,抗体进化速度远不及病毒变化,最终防线崩溃,同时也给疫苗研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如今,国内疫苗已完成 I 期临床试验,那距离真正上市还有多远呢?一般而言,疫苗上市前,需历经 3 期临床试验的严苛考验。I 期临床试验聚焦 20 – 100 名健康成人,初步评估疫苗安全性,探寻安全接种剂量,观察不良反应与抗体产生情况;II 期临床试验范围扩大至数百人,着重评估免疫原性,确定接种剂次与间隔时间;III 期临床试验则在数千甚至数万名普通人群中展开,验证疫苗保护效力,监测长期安全性。除了上市前的重重关卡,疫苗上市后还需持续监测,确保其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抗体持久度。此次我国的艾滋病疫苗完成 I 期临床试验,恰似长征迈出了关键一步,后续之路虽漫长,但充满希望。

在有效的艾滋病疫苗问世前,预防艾滋病传播仍是当务之急。大家务必牢记:洁身自好,性行为中正确使用安全套;若发生高危行为,及时进行暴露后预防用药;坚决远离毒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多一份谨慎,就多一份健康保障。相信随着科研的不断推进,艾滋病疫苗终将问世,为人类彻底战胜艾滋病带来最终的胜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