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38 度国窖 1573 以百亿级销售额跻身高端白酒阵营,一个新的行业拐点已然显现:低度白酒不再是高度酒的 “附属品”,而是成为驱动行业增长的独立引擎。在消费升级与代际更替的双重作用下,以泸州老窖为代表的头部酒企,正通过技术创新、场景再造与全球化布局,将低度白酒推向 “精耕时代”。这场转型不仅重构着白酒的品质标准,更在改写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

三轮浪潮迭代:低度酒从政策驱动到消费引领
中国白酒的低度化进程,走过了一条螺旋上升的发展之路。上世纪 80 年代,国家出于节约粮食与出口需求,推动白酒降度,泸州老窖在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上,其低度酒蝉联中国名酒称号,奠定行业标杆地位。这一阶段,低度酒的发展更多依赖政策引导,市场接受度有限。
进入 21 世纪后,高度酒因 “高品质” 的刻板印象重回主流,低度酒陷入十余年沉寂,甚至被贴上 “加水稀释” 的劣质标签。直到 2020 年,年轻消费群体崛起催生 “微醺健康” 理念,低度酒迎来第三次浪潮。此时的泸州老窖已前瞻性布局 “高低度并行” 战略,38 度国窖 1573 在河北等市场长期占据低度高端白酒榜首,2024 年该单品销售额突破百亿元,成为行业首个百亿级低度高端大单品。
从政策驱动到消费引领,低度酒的角色已彻底转变。如今的低度酒市场,不再是简单的降度处理,而是围绕 “风味、场景、人群” 的系统性创新。泸州老窖的实践证明,低度酒能与高度酒形成 “高低呼应” 的共生关系,在商务宴请、家庭聚会等场景中满足多元需求,推动白酒消费生态的多元化。
技术破壁:破解 “降度不降质” 的行业难题
低度酒的普及,曾面临三大技术瓶颈:加水浑浊、风味寡淡、储存水解。这些难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在降低酒精度的同时,保持白酒的风味层次与品质稳定性。泸州老窖凭借百年窖池资源与科研突破,给出了行业解决方案。
作为浓香型白酒的典范,泸州老窖拥有全国 90% 以上的百年国宝窖池群,窖泥中丰富的微生物群落,为酒体提供了充足的风味物质基础。在此之上,企业研发 “吸附过滤” 等核心技术,在基酒选择、酒体设计等环节实现精准调控,最终破解 “降度不降质” 的难题。38 度国窖 1573 既保留了浓香型白酒的绵甜爽净,又降低了刺激性,实现了 “低度不寡淡” 的口感突破。
这种技术创新重构了白酒的品质维度。泸州老窖通过建立 “降度不降格” 的新标准,打破了 “酒精度决定品质” 的传统认知,为低度酒的高端化扫清了障碍。数据显示,国窖 1573 系列销售额突破 200 亿元,其中 38 度产品占比达 50%,印证了市场对低度高端酒的认可。
生态重构:从场景创新到全球化布局
低度白酒的 “精耕时代”,更体现在消费场景的多元化与全球化布局的前瞻性。泸州老窖通过 “冰饮风尚”“冰・JOYS” 等创新 IP,将 38 度国窖 1573 融入年轻消费群体的生活方式 —— 冰饮的饮用方式既提升了口感包容性,又让传统白酒以 “可晒、可分享” 的形式成为社交货币,实现了社交媒体的裂变传播。
在国际化市场,低度酒的优势更加凸显。欧美、日韩等市场盛行 “轻饮文化”,38 度国窖 1573 凭借低刺激性特点快速打开局面。泸州老窖通过设立香港、北美子公司,结合当地消费习惯定制营销策略,推动中国白酒与全球饮酒潮流对接。这种 “内外兼修” 的布局,让低度酒成为中国白酒国际化的重要载体。
从技术突破到生态构建,泸州老窖的实践勾勒出低度白酒 “精耕时代” 的清晰路径:以技术为根基打破品质偏见,以场景创新激活年轻市场,以全球化视野拓展增长空间。当低度酒从边缘走向主流,行业的竞争焦点正从 “度数高低” 转向 “价值深浅”。在这场转型中,能够精准把握消费趋势、持续深耕品质与品牌的企业,将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