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中国人不愿意生孩子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曾经,多子多福的观念深入人心,家家户户都以孩子多为荣,而如今,生育意愿却持续走低,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又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

中国人不生孩子,绝非仅仅是经济压力“养不起”这么简单。生育,在自然界本就是一种权力过程,人类社会虽摆脱了丛林法则,但婚配制度依旧带有权力的影子。过去,结婚遵循“父母之命”,父母为子女把关选择伴侣,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婚姻的稳定性和生育的延续性。然而如今,年轻人无论结婚还是生孩子,社会和家庭都难以施加足够的压力让他们妥协。年轻人在经济上逐渐独立,自食其力,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他们不再轻易被外界逼迫去结婚生子。
经济因素确实是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方面。房价高、养娃成本高、教育成本高以及就业竞争激烈、前途不明等因素,给计划生孩子的年轻人带来了巨大压力。尤其是过去二三十年,中国农村年轻人口大规模向城镇转移,这一代人成为压力最大的一代。他们在城市白手起家,生活成本和养育成本都极高。同时,人口大规模迁移还导致了城市优质女孩和农村滞留男孩难以找到对象的剪刀差困境。不过,这些历史因素造成的低生育率问题并非无解。
生育补贴是激励生育的一项措施,但目前的生育补贴距离填平养育孩子的成本还相差甚远,只能说杯水车薪。不过,生育补贴制度的建立是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向发达和富裕社会迈进的一个标志,是一项长远的制度建设,其目标不仅在于提升当下的生育率,更在于为未来更好地促进生育、保障生育奠定基础。
中国目前的低生育率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解决起来也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考量。随着中国城市化、城镇化建设和发展进入新阶段,基础阶段已经完成,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的过程大体结束,城市和城镇的基础建设也已完成,下一步是升级完善和优化美化。这意味着未来城市城镇人口的生活将逐渐稳定并向好发展,生育权、婚配权受经济基础不足影响的这一代人所经历的低谷期即将触底反弹。
当前,房价下跌就是城镇建设完成、人口城镇化转移完成的一个体现,只是生育问题相对于城镇化过程有一定的滞后期。当低谷期平稳度过,城镇人口的二代三代成长起来,他们作为城镇原住民,婚配问题会更加平衡,男女比例错配情况将基本消失。随着社会福利体系的建立,生育养育成本也将大幅降低,中国的低生育率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此外,中国目前总人口依然庞大,借着生育低谷让总体人口适当下降并非没有好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做好趋势管理,防止发生断裂式发展,通过更多反向杠杆和工具箱实现平稳过渡,让这次人口下坡坏事变好事。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综合施策,中国能够逐步破解低生育率难题,迎来人口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