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里的齐鲁密码:从”脍炙人口”到”登峰造极”,这些耳熟能详的典故都藏着山东基因》​​

“民以食为天”的餐桌上,一句”脍炙人口”总被用来形容佳肴美味、作品动人;可鲜少有人深究,这流传千年的成语,竟源自齐鲁大地最本真的生活智慧——”脍”是切细的肉,”炙”是烤熟的肉,这两种春秋时期齐国贵族宴席上的寻常吃食,因滋味鲜美被众人追捧,最终演化为形容美好事物广为流传的经典词汇。当我们循着成语的脉络溯源,会发现山东这片人文厚土,早已将历史的印记刻进了每个中国人的语言基因里。

近日,大众网·海报新闻创新推出《用成语打开宝藏齐鲁》栏目,借助AIGC技术生成妙趣横生的图文,带读者穿越时空长廊,从”脍炙人口”的烟火气出发,解锁隐藏在齐鲁大地的成语密码。这些耳熟能详的四字短语,不仅是汉语宝库中的明珠,更是齐鲁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动注脚。

翻开《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开篇问候,至今仍是山东人好客性格的最佳诠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智慧,塑造了齐鲁大地尊师重道的文化底色。孟子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儒家仁爱思想凝练成跨越千年的道德准则;而”舍生取义”的凛然正气,更在历史长河中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这些出自孔孟经典的成语,如同儒家思想的种子,随着齐鲁学者的足迹播撒四方,最终长成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柱。

若将视线投向更广阔的齐鲁大地,成语典故的丰富性更令人惊叹。淄博临淄作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的都城,既是”管鲍之交”深厚友情的见证地——管仲曾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也是”一鸣惊人”的策源地——齐威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至今激励着奋发图强者;潍坊青州曾是”亚圣”孟子讲学之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哲思从这里传向九州;曲阜孔林的松柏下,”韦编三绝”的故事诉说着孔子读《易》的勤勉,而”见贤思齐”的教诲仍在杏坛余音袅袅。

这些成语不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齐鲁大地历史场景的生动定格。潍坊昌乐的”杞人忧天”,源自春秋时期齐国学者对天地万象的思考;临沂兰陵的”兰陵美酒郁金香”,让李白笔下的”兰陵”成为齐鲁美酒文化的代名词;就连日常餐桌上的”箪食瓢饮”,也记录着孔子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安贫乐道。

《用成语打开宝藏齐鲁》栏目正是通过AIGC技术,将这些静态的成语转化为鲜活的视觉叙事——读者既能看到孟子讲学时杏坛飘香的场景复原,也能”亲历”管鲍分金的深厚情谊;既能感受”登泰山而小天下”的雄伟气魄,也能领略”沂水春风”的儒雅意境。当古老的成语遇上现代科技,齐鲁文化的生命力便在光影交错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从”脍炙人口”的生活智慧,到”浩然正气”的精神传承;从孔孟之道的思想高峰,到齐国都城的市井烟火,这些流淌在语言中的齐鲁基因,早已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精神标识。正如栏目所揭示的:每一个成语都是打开齐鲁宝藏的钥匙,每一次诵读都是与历史先贤的对话。当我们读懂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便读懂了山东为何能孕育出如此璀璨的文化星河,也读懂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深层密码。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