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间谍盯上科研合作!国安部紧急提醒:这些泄密陷阱就在身边》​​

在学术交流日益国际化的今天,一场没有硝烟的”窃密暗战”正在悄然上演。当科研人员埋首于实验室攻克技术难关时,当学者们为学术论文反复修改时,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正伪装成”科研合作伙伴”,利用学术合作、论文发表等合法外衣,将黑手伸向我国涉密学术研究领域。国家安全机关最新披露的案例显示,这种披着学术外衣的窃密行为,已成为危害国家安全的新型风险点。

一、学术论文成”泄密窗口”:三个高危漏洞需警惕

信息设备的”隐形裂痕”​
科研工作的数字化特征,让电脑、手机等设备成为学术写作的必备工具,却也暗藏泄密风险。部分科研人员在处理涉密信息时,存在”重内容轻防护”的误区——使用未安装保密防护系统的设备连接互联网,在公共网络环境传输敏感数据,甚至将涉密文件存储至个人云盘。这些操作如同在加密保险箱上留下”备用钥匙”,一旦被境外间谍植入木马程序,存储的涉密资料可能在瞬间被窃取。

违规发布的”蝴蝶效应”​
个别研究人员为追求论文发表成功率,擅自引用未公开的实验数据、内部调研报告等敏感内容,更有甚者直接使用涉密资料作为论证依据。当这些论文通过学术期刊数据库公开传播时,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只需通过关键词检索,就能从海量公开信息中拼凑出我国科研项目的关键参数。某高校教授曾因在论文中引用未脱敏的卫星遥感数据,导致相关技术细节被境外势力获取,直接影响我国空间安全布局。

虚假合作的”甜蜜陷阱”​
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常以”国际联合研究””高新技术合作”为名,主动联系国内科研团队,抛出高额经费、先进设备等诱人条件。这些伪装成科研机构的间谍组织,往往会要求合作方提供实验原始数据、技术方案甚至原型机参数。某军工单位研究人员曾接到”海外基金会”的合作邀请,在提供某型装备的核心算法后,导致我国新型武器系统的研发进度被迫调整。

二、国安部支招:筑牢学术保密”防火墙”

面对日益复杂的窃密风险,国家安全机关发布”三维防护指南”:
设备管理”硬隔离”​
涉密学术研究必须使用经过国家保密局认证的专用设备,严禁在连接互联网的电脑上处理敏感信息。存储涉密文件的移动介质需加密管理,严禁使用公共云盘或共享文件夹。定期更新杀毒软件、修补系统漏洞,确保设备始终处于安全状态。

保密意识”强根基”​
科研人员需深入学习《保守国家秘密法》,参与单位组织的保密培训,掌握涉密信息分级标准与审查流程。在论文投稿、学术交流前,严格执行”双审查”制度——既审查技术内容的保密性,也核查合作方的资质背景。某重点实验室建立的”论文预审机制”,通过逐级把关将泄密风险降低90%以上。

合作把关”严准入”​
开展涉外科研合作时,需对项目背景、合作方资质进行穿透式核查。涉及国家秘密的项目必须报主管部门审批,严禁擅自与境外机构共享敏感数据。某航天研究院制定的”合作三原则”(核心技术不共享、实验数据不外传、设备参数不公开),有效防范了多起潜在窃密事件。

国家安全机关提醒:若发现境外机构以学术合作为名索要敏感信息,或科研人员违规处理涉密资料,可通过12339举报电话、网络举报平台等渠道及时反映。维护国家秘密安全,需要每位科研工作者的坚守,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守护。在学术交流日益开放的今天,唯有筑牢保密防线,才能让科技创新成果真正服务于国家发展与人民福祉。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