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对未知的探索征程中,生命的奥秘始终是最迷人的谜题之一。从古犹太的魔偶、古希腊的塔罗斯,到中国周朝的偃师,再到文学作品中的弗兰克斯坦,创造生命的冲动跨越了不同文明,贯穿了人类历史的始终。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生命这一新兴领域正逐渐揭开未来生命形态的神秘面纱。

人工生命(Artificial Life, Alife)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致力于通过计算模型和物理模拟,探索生命的各种潜在形式。这不仅包括模拟和复制地球上已知的生命形式,更尝试创造全新的、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从而拓展我们对“生命”概念的理解。
人工生命的发展历程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大致可分为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20世纪50 – 60年代)是自复制探索期,科学家们关注自复制、自组织和进化等生命维持和产生结构的基本原理,将生命视为一种逻辑形式,强调信息处理的抽象模型。挪威数学家尼尔斯·巴里切利在早期计算机上使用一维元胞自动机,模拟出可无限进化的数字世界,甚至出现了数字共生体生命形式,为人工生命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第二次浪潮(20世纪70 – 90年代)是计算模拟期,科学家们利用计算模拟技术,如元胞自动机、神经网络、数字进化系统等,研究适应性、涌现等生命系统特性。1987年,克里斯托弗·兰顿组织了第一次人工生命会议,标志着人工生命学科的诞生。兰顿定义的元胞自动机活性参数λ,让人们认识到生命或智能可能起源于混沌边缘,这一时期主要产物是软件/虚拟/数字人工生命。
第三次浪潮(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是嵌入式演化期,研究更加关注人工生命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强调生命在真实世界的嵌入性、具身性、交互性和涌现性。研究者试图构建自指演化和动力学,将环境和观察者纳入系统功能描述中。除了数字人工生命,湿件、硬件以及混合人工生命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研究范围从人工生命物发展到人工生态系统和社会。
人工生命的研究不仅局限于人工生物体,还延伸到人工生态与社会领域。生态学研究生物种群间的互动及生物与物理环境之间的交互,而人工生态研究相互作用的人工实体的集合。通过设置远离自然界常见值的参数,人工生态研究能探索生命的本质属性,其构建形式包括软、硬、湿及混合人工生态。
开放式演化是人工生命的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捕捉了现有生命系统的根本特征,提供了探索潜在生命形式可能性空间的框架。实现开放式演化需要潜在基因型的无限遗传空间、潜在表型之间存在多种突变途径以及持续演化的动态自适应景观等假设条件。
共生也是人工生命研究的重要内容,寄生 – 互利共生连续谱的演化是生成生物新颖性、塑造生态多样性和推动地球生命重大转变的重要机制。共生关系在数字进化系统中也能被研究,未来生物与数字的融合可能会进入一个人机共生的新时代。
人工生命的发展与人工智能紧密相连,AI曾受制于符号人工智能桎梏,而人工生命和生物启发方法为AI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灵感和范式。随着技术进步,人工生命研究者不断探索多种范式,推动AI的进一步发展。未来,Alife、AI、区块链和元宇宙将相互交织发展,带来一个自然生命和虚拟主体、数字和物理相融的共生世界,生命实体将在宇宙中继续其开放演化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