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 版)》重磅发布,为生命健康筑牢防线

近日,随着全国多地高温天气的频繁 “侵袭”,热射病这一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疾病再次引发广泛关注。就在此时,一则重磅消息传来: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全军热射病防治与研究中心和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共同制订的国内首部《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 版)》,在《解放军医学杂志》上正式对外发布。这一指南的问世,犹如一场 “及时雨”,为我国热射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标志着我国热射病防治工作迈向了新的阶段。

近年来,高温天气在全国各地愈发频繁,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热射病的发病类型和症状变得更加复杂多样,给基层的防控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热射病不仅严重威胁着官兵们的生命健康,也对正常的训练效果产生了影响。据了解,热射病是一种由于人体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或进行高强度运动,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器官功能障碍或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等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经过大量的实践与深入总结,并结合国际上热射病防治的最新进展和经验,精心制订了这部《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 版)》。

这部指南具有诸多亮点,为热射病的防治带来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首先,它对中暑、热射病等热相关疾病进行了系统规范的分类。按照从轻到重的顺序,将热相关疾病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其中,轻度热相关疾病包含热疹、热水肿、热痉挛;中度热相关疾病涵盖热晕厥和热衰竭;而重度热相关疾病则直指热射病。这样清晰的分类,有助于医务人员和普通民众更好地认识和区分不同程度的热相关疾病,从而采取更为精准的防治措施。

在诊断标准方面,指南也做出了重要修正。明确指出,只要患者满足 “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 和 “高强度运动” 中的任意一条,同时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如昏迷、抽搐、谵妄、行为异常等)、核心体温超过 40℃、两个以上器官功能损伤表现(心、肝、肾、横纹肌、胃肠、肺等)、严重凝血障碍中的任意一条,且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时,即可诊断为热射病。这一修正后的诊断标准,大大提高了热射病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避免了因标准不明确而导致的漏诊和误诊。

值得一提的是,指南首次提出了热射病性凝血病诊断标准。由于热损伤引起的凝血障碍具有进展快、识别难的特点,如果不能及时诊断,很容易错失救治的最佳时机。而这一诊断标准的制定,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了明确的判断依据,使他们能够更早地发现热射病相关凝血障碍,进而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

此外,指南还首次推出了热射病危重程度评分系统(HSSS)。该系统综合了核心体温、氧合指数、血压、血小板计数、胆红素、血乳酸、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肌酐(或尿量)共 8 个变量。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每个变量进行打分,然后依据总分将热射病划分为轻、中、重度。这一评分系统的应用,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价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在救治流程上,指南首次提出了 “快速识别 — 现场急救 — 后送转运 — 医院救治 — 康复与返岗” 的热射病救治生命链。同时,针对不同人群,明确了相应的技术掌握要求。普通官兵需要掌握快速识别的 “烫、晃、晕、乱” 预警 4 信号,以及现场急救中现场救治 6 步法的 “脱” 和 “泡”;基层卫生人员则要掌握快速识别、现场急救和后送转运的相关技术;医院救治人员除了要熟练掌握上述技术外,还需精通医院救治的 “十早一禁” 技术和 “康复与返岗” 技术。这一救治生命链的构建,为热射病患者的救治提供了全方位、全流程的保障,大大提高了救治的成功率。

对于基层卫生人员而言,识别热射病时需要特别注意不典型热射病的问题。近年来,不少重度热射病患者在发病初期,意识障碍并不明显,体温也可能不高,这就使得这些患者极易被漏诊、误诊。而此次指南重新修订的热射病诊断标准,正是为了提醒大家关注不典型热射病的这些特点。只要患者符合病史信息中的任意一条,以及临床表现中的任意一条,且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就应考虑热射病的可能性,从而避免延误病情。

对于非医学专业的基层官兵来说,学习和运用这部指南,重点在于掌握热射病的 “8-4-6” 黄金法则。其中,预防 8 措施包括热习服、不带病、预降温、补水盐、备 “三宝”、配设备、不熬夜和盯重点。热习服作为提高热耐力的重要方法,官兵们在进行热习服训练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增加运动量,一般经过 10 – 14 天的训练,热习服达标后,中暑的几率将显著降低。同时,训练前要保证身体状态良好,避免带病参训,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及时补水补盐。卫生人员在组训前,要准备好温湿度计、耳温监测仪、指脉氧检测仪等防暑监测 “三宝”,以及降温装备,并关注新兵、长期不锻炼人员等重点人群。预警 4 信号即 “烫、晃、晕、乱”,官兵们要时刻留意自身和战友是否出现这些症状,以便及时发现热射病的先兆。现场救治 6 步法是指在发病现场对热射病患者进行 “脱、泡、测、补、通、静” 的抢救措施,即迅速脱离热环境、进行冷水浸泡、测量生命体征、及时补液治疗、改善通气状况和镇静防抽搐。

热射病救治生命链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和及时实施。指南强调,要在 5 分钟内完成早期识别,在发病 30 分钟内将核心体温降到 39℃以下,在 2 小时内降到 38.5℃以下。及时降温是热射病救治的核心关键,在现场急救、后送转运和医院救治的各个环节,都必须确保降温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现场急救可采用冰水浸泡或冷水浸泡的方式,利用大型容器让患者躯干浸泡在冷水中,若没有冷水,26℃的室温水也可替代。若无法进行浸泡降温,也可采用凉水喷洒配合持续扇风的方法,或者给患者使用冰帽、冰枕,在颈部、腹股沟、腋下等部位放置冰袋,用冷水反复擦拭身体等方式降温。若实施降温治疗 30 分钟后,体温仍高于 39℃,应尽快将患者后送。在后送转运过程中,可将救护车空调温度调至最低或打开车窗,继续用冷水擦拭全身并配合扇风降温,如有条件,还可进行体表冰敷降温或静脉输注 4℃ – 10℃的生理盐水。在医院救治阶段,可运用血液净化等技术快速降温。此外,指南还修订了 “十早一禁” 技术,涵盖早降温、早补液、早镇静、早插管、早抗凝、早补凝、早抗感染、早抗炎、早血液净化、早胃肠管理,以及在发生凝血障碍时禁止进行手术,旨在有效预防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积极维护脑、心、肝、肾、肺、血液、胃肠等器官的功能。

此次指南在热射病救治中新增的 “康复与返岗” 环节,具有深远的意义。热耐力是人体在不同温度环境下保持身体活动的综合能力,而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劳力性热射病患者在治愈后,再次发生中暑或热射病的风险会增加,这就导致了虽然疾病得到了治愈,但战斗力却未能完全恢复的问题。因此,专家组专门制定了中暑官兵热耐力重建的技术方案,帮助中暑官兵恢复热耐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返岗,这对于部队战斗力的恢复和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尽管这部指南为热射病的防治提供了全面而有力的指导,但由于热射病发病迅速、病情进展快,相关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目前,热射病防治领域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需要进一步寻找特征性的诊断标志物,以提高诊断效率;冷水浸泡虽然是有效的降温方式,但在实际应用中受到条件限制较多,因此需要研发更加方便、高效的降温手段;此外,还需研究适合训练人员自行实施的热耐力监测方法,以更好地提升热耐力效果。未来,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计划通过持续深入的研究,不断提升全军热射病防治水平,为保障官兵和广大民众的生命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 版)》的发布,无疑为我国热射病的防治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它不仅为基层官兵和各级卫勤人员提供了规范的工作指导,也为国内热射病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特殊岗位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工作规范。相信在这部指南的引领下,我国在热射病的防治道路上必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人们的生命健康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