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手机电量 “告急”:低温下电池为何如此 “脆弱”

随着寒冬的来临,不少人发现自己的手机变得异常 “耗电”,明明充满电出门,没使用多久电量就大幅下降,甚至在极端低温下还会自动关机。这究竟是手机 “闹脾气”,还是背后另有原因?

许多 “南方小土豆” 勇闯哈尔滨时就遭遇了尴尬一幕:满心欢喜地拿出手机想要记录冰城美景,可没多久,手机就黑屏了,长按开机键,只出现一个空电池和数据线的标识。在北京东城区,一位车主也反映,他的电动车在冬天的实际续航里程只有官方标注的七成左右。电动出租车司机更是发愁,冬天充电费用比其他季节贵了一倍,16 公里的行程,电池续航显示掉了 30 公里。

其实,无论是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还是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大多使用锂电池。锂电池有着能量密度高、循环充放电次数多、环保便捷等诸多优势。但它有个明显弱点 —— 扛不住低温。手机正常工作温度是 0℃至 35℃,最佳使用温度是 22℃,极限温度是 -20℃至 45℃。

锂电池由正负极和中间的电解液组成。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脱出,经电解质溶液迁移到负极;放电时,负极析出锂离子,通过电解质运动到正极,这一过程中产生电子运动,从而形成电流。然而,低温会干扰这一过程。在低温环境下,化学反应速度变慢,电解液阻值变大,锂离子穿越性能变差,电池变得 “内耗”,向外输出的电流变小,电量也就相应减少。

曾有媒体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手机充满电后,放入密闭的恒温(恒湿)实验箱。在 20℃环境下,手机持续播放视频 25 分钟后,电量从 100% 降到 90%;而当温度调至 -5℃,同样播放 25 分钟视频,电量掉到了 83%。实验数据显示,20℃时耗电 10%,-5℃时耗电 17%,鲜明对比直观体现了低温对手机电量消耗的影响。

不同品牌型号的手机,由于电池材料、电路设计及控制程序不同,对环境温度变化的容忍程度也有较大区别。虽然随着科技进步,电池的 “抗冻” 能力有所升级,但低温对锂电池性能的影响仍不可忽视。如果在超冷环境下坚持使用手机,锂电池内部可能出现结晶现象,导致电池寿命大打折扣。像苹果手机,就常因低温自动关机,这是厂商设置的低温保护功能,防止电池被冻坏,待温度回升,保护会自动解除。而部分安卓手机用户遇到这种情况较少,是因为很多安卓厂商调高了低温保护的临界点。

为了应对冬季手机电池不耐用的问题,专业人士也给出了建议。尽量避免在低温环境下长时间使用手机;减少手机屏幕亮度或开启自动调节模式;关闭后台不必要运行的软件以及暂时不用的 WIFI、蓝牙、GPS 等耗电服务;关闭手机 App 的推送通知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量消耗。如果手机在低温下自动关机,回到室内后不要马上开机,应等手机温度恢复正常,以免损伤手机零件。

由此可见,冬天手机电池不耐用,是由锂电池的特性决定的。了解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在冬季更好地使用手机,延长电池使用寿命。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电池的低温性能会得到更大提升,让我们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尽情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