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早晨闹钟响了三遍还是起不来””对着电脑屏幕发呆半小时却一个字没写””曾经热爱的工作现在却只想逃离”……这些”不想上班”的瞬间,正在成为越来越多职场人的日常。近日,河北省秦皇岛中西医结合医院开设的”不爱上班”门诊引发热议,两个月内接诊量虽不高,却刷爆社交平台。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代职场人普遍面临的职业倦怠危机。记者深入调查发现,职业倦怠不仅是心理问题,更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一、”不爱上班”门诊:给职场人一个坦然求助的台阶
“网友说’进去发现没大夫’的情况不会出现。”门诊创办人岳利民主任笑着回应网络调侃。这个看似玩笑的门诊名称,实则暗含深意——用”不爱上班”这样接地气的表达,降低职场人寻求心理帮助的心理门槛。
数据显示,我国职场人中,约68%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岳利民指出:”很多人不是真的’不爱上班’,而是身体已经’不能’正常工作了。”门诊接诊的案例中,有因甲亢导致情绪烦躁的患者,也有长期高压引发植物神经紊乱的职场人。
二、职业倦怠三大症状:你中招了吗?
美国心理学家弗罗伊登伯格提出的职业倦怠理论指出,典型症状包括:
- 情绪耗竭:持续疲劳,对工作失去热情
- 去个性化:对同事客户冷漠疏离
- 低成就感:觉得努力得不到认可
“这些症状在互联网行业尤为常见。”某大厂员工小李坦言:”每天开不完的会、写不完的报告,明明很累却不敢请假。”值得注意的是,职业倦怠不仅影响工作效率,更会导致抑郁、焦虑等严重心理问题。
三、职业倦怠的”隐形推手”:不只是心理问题
岳利民主任强调,职业倦怠是身心共同作用的结果:
- 生理因素:甲亢、肾上腺疲劳等疾病会加剧倦怠感
- 工作环境:职业发展瓶颈、职场PUA等
- 生活方式: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等不良习惯
“我们接诊的案例中,约40%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内分泌科医生补充道。这提示我们,当出现持续倦怠时,应先排除器质性疾病。
四、破解职业倦怠:从认知到行动的系统调整
医生建议采取”三步走”策略:
- 认知调整:拆解工作目标,记录每日小成就
- 生活方式:建立工作生活边界,培养兴趣爱好
- 专业帮助:必要时寻求心理疏导或药物治疗
“最有效的干预是预防。”岳利民指出,企业应建立员工心理健康支持系统,个人则要学会识别早期信号。
五、门诊现状:需求巨大但认知不足
尽管”不爱上班”门诊引发热议,但实际接诊量并不高。对此,岳利民表示:”这说明职场人对心理健康的认知仍有待提高。”对比青少年心理健康门诊的火爆,成人心理健康服务仍面临”病耻感”的挑战。
结语:
“不爱上班”门诊的走红,折射出当代职场人普遍面临的生存困境。职业倦怠不是矫情,而是身体在提醒我们需要调整生活节奏。在这个永远在线的时代,学会说”不”、懂得按下暂停键,或许才是真正的职场智慧。正如一位就诊者所说:”来这里不是为了逃避工作,而是为了更好地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