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江湖近日硝烟弥漫,西贝与罗永浩的“对战”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9月10日,罗永浩一条吐槽西贝“难吃且全是预制菜还贵”的微博,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将“预制菜”再次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也引发了关于餐饮定价、消费者知情权的大讨论。西贝也不甘示弱,从客服回应到创始人贾国龙亲自下场,再到准备起诉罗永浩,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这场纷争愈演愈烈。

一、争议爆发:罗永浩吐槽引风波
罗永浩在微博中直言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并呼吁国家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这条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博文,凭借罗永浩的影响力,迅速登上微博热搜。西贝客服回应称牛大骨现煮、莜面手搓、炒菜现炒,但罗永浩并不买账,毒舌点评“牛大骨现煮,莜面现搓,塑料袋现剪,微波炉现打,准备好的话术现读”。网友还翻出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言论,舆论进一步被引爆。
二、西贝反击:贾国龙硬刚罗永浩
9月11日,西贝组织媒体沟通会。贾国龙称复盘后认为菜中规中矩但无一道是预制菜,罗永浩的话太极端,伤了西贝商誉,公司准备起诉。贾国龙详细解释了“预制”和“预制菜”的差异,强调按国家标准西贝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他还拿出鱼香肉丝举例,说明中央厨房预加工原料不算预制菜,只有成品加热直接食用才是。罗永浩则宣布迎战,嘲讽西贝“现做的能吃出隔夜菜味儿”,还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悬赏10万元。
三、核心争议:价值与真相的考量
预制菜并非新概念,此次争议再起,除了罗永浩与西贝的口水战,核心还在于消费者关心的价值与真相问题。2024年3月国家多部门印发的《通知》对预制菜有严格规定,贾国龙以此为依据,强调西贝的中央厨房预加工配送的是原料,不是预制菜。但消费者一旦将西贝与预制菜联系起来,就会感觉“不值”,因为西贝一直给人“贵”的印象。罗永浩最初的吐槽也提到了价值匹配与知情权问题,西贝工作人员称贵是因为质量高,贾国龙回应价格策略是优质平价,上半年平均利润率不超过5%,但罗永浩并不理解。
四、持续发酵:西贝自证与纷争升级
9月12日,与西贝相关的多个话题词挂满热搜,罗永浩越战越勇。西贝发布《西贝全体伙伴致顾客的一封信》,反对罗永浩的不实指责及不当用语,为自证不是预制菜,挨个晒出罗永浩所点13道菜品的详细制作过程。这场纷争不仅关乎西贝的商誉和罗永浩的声誉,更引发了公众对餐饮行业预制菜使用情况、定价合理性以及消费者知情权的深入思考。
总结:
西贝与罗永浩的“预制菜之争”是一场多方参与的舆论风暴。从罗永浩的吐槽引发争议,到西贝的反击与起诉威胁,再到双方围绕预制菜定义、价值与真相的激烈辩论,事件不断升级。这不仅是一场商业声誉的较量,更凸显了消费者在餐饮消费中对预制菜透明度、价格与价值匹配以及知情权的关注。在这场纷争中,西贝和罗永浩都面临着公众的审视,而餐饮行业也需要借此机会,反思如何在预制菜发展过程中,保障消费者权益,提升行业透明度和公信力。未来,这场纷争将如何收场,又会对餐饮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