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银发浪潮” 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最新统计数据令人震惊,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 3.1 亿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各类老年病也如同隐匿的 “杀手”,悄然 “蚕食” 着他们的健康。

在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6 月 23 日 – 29 日)期间,《大咖健康课》特别邀请了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江苏省老年医院)老年医学科的权威专家团队,针对老年群体常见的健康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为守护老年人的健康提供专业指导。
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江苏省老年医院)副院长欧阳晓俊指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呈现出复杂的态势。认知障碍、心理问题、肌肉减少、衰弱、睡眠问题、失禁、营养不良等病症在老年人群中屡见不鲜。更为棘手的是,许多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即共病现象。世界卫生组织及我国对于老年人健康的评估标准已明确,判断老年人健康与否,关键在于身体功能的维持情况,而非单纯依据慢性病的数量。欧阳晓俊副院长强调:“即便老年人身患多种疾病,只要病情得到良好管控,对生活质量未造成明显影响,仍可视为处于健康状态。” 当下,人们对老年人健康的理解已拓展至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多个维度。老年医学科以 “整合式医疗” 为核心理念,围绕 “老年综合评估” 开展工作,通过多学科协作,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与潜在风险,进而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治疗和护理方案。
在众多老年病中,老年认知障碍的发病率正逐年攀升,形势愈发严峻。全球范围内,每三秒钟就会新增一名患者,而在中国,约每四名患者中就有一名是中国人。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陆冰透露,老年认知障碍虽然发病率高,但就诊率却极低。首次因认知障碍到医院就诊的患者仅占 26%,后续主动寻求进一步治疗的比例更是低至 20% 。为了帮助老年人在家中初步判断认知功能,陆冰副主任医师分享了两个简单的测试方法:一是 “迷你简易精神状态评估量表”,让老人从 100 开始连续减去 7,减五次;二是词语回忆测试,先告知老人三个词语(如 “皮球”“国旗”“树木”),之后让患者画一个钟表,最后让老人复述之前提到的三个词。若老人能够顺利完成这些测试,通常表明其认知功能基本正常。陆冰副主任医师还特别提醒,“老年痴呆” 这一称呼并不准确,认知障碍实际上包含多种类型,其中约 60% – 70% 为阿尔茨海默病(AD),约 10% 为血管性痴呆,此外还有额颞叶痴呆、路易体痴呆及混合性痴呆等。
一旦确诊为认知障碍,尽早干预并实施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陆冰副主任医师强调,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症状的识别尤为关键,近期记忆严重下降是其最显著的早期信号,例如刚吃过饭就忘记、反复询问同一个问题,而对多年前的事情却记忆犹新,即 “逆行性遗忘”。以 75 岁的张阿姨为例,她原本对家附近几百米的菜场路线了如指掌,却突然在买菜途中迷失方向,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同时,她的性格也发生了极大转变,从温和变得暴躁易怒,语言表达也出现障碍,无法准确说出物品名称。家人察觉异常后带她就医,最终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陆冰副主任医师介绍,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筛查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包括借助 MMSE 等认知测试量表进行心理评估、通过血液检测 β – 淀粉样蛋白和 tau 蛋白等指标、利用头颅 MRI、PET – CT 等影像学技术辅助诊断。此外,还需警惕高龄、“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危险因素,以及老年人的孤独、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和社会孤立状态,这些都可能增加患病风险。若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还可尝试心理干预、精神运动康复及认知训练等方法。目前,国内针对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正在探索 “颈深淋巴管与颈静脉吻合术 LVA” 等新疗法,但该疗法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且仅适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除了认知障碍,肌少症也是老年人中常见却极易被忽视的疾病。70 岁的唐阿姨身体一向不错,没有常见的慢性病,但近一年来却出现下肢乏力的症状,走路时感觉腿脚沉重。她辗转多个科室检查,却一直未能查明病因。最终,在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的骨质疏松与肌少症联合门诊,唐阿姨被确诊为肌少症。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陈吉海介绍,肌少症主要高发于老年群体,早期症状较为隐匿,常表现为身体乏力、走路不稳,部分患者甚至因频繁跌倒而首次就诊。肌少症最大的危害在于增加老年人跌倒的风险,而老年人大多伴有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一旦跌倒,骨折及颅内出血等严重后果的发生几率将大大增加。肌少症的诱发因素众多,除了年龄因素外,蛋白质摄入不足导致的营养不良、血糖控制不稳定、缺乏运动锻炼,以及一些疾病引发的活动障碍等,都是重要原因。陈吉海主任医师指出,大众在家中可以通过一些简单方法进行初步筛查,如测量小腿围,男性小腿最粗处周长低于 34 厘米,女性低于 33 厘米;或者采用手指环测法,若双手拇指及食指能轻松环住小腿最粗处,都属于肌少症的高危人群。此外,无明显原因的体重下降、行走不稳等,也可能是肌少症的早期迹象。临床上,通过仪器测量肌肉含量、肌肉质量和肌肉功能这三个方面,即可确诊肌少症。对于轻度营养缺乏导致的肌肉流失,可通过饮食调整来改善,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若长期营养摄入不足或存在营养不良风险,则需要借助营养补充剂来确保足够的能量和蛋白质供应。在运动干预方面,康复或运动训练是重要手段,在保证有氧运动的基础上,应重点增加抗阻训练,如举哑铃、蹬腿练习、弹力带训练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群在进行运动训练前,最好先进行平衡等躯体功能评估,并在专业康复治疗师或运动训练师的指导下,根据评估结果选择最适宜的运动训练方式。陈吉海主任医师特别强调,预防肌少症应从年轻时开始,35 岁前通过规律运动和充足的蛋白质摄入,积累肌肉量,提高肌肉峰值,可有效降低老年时患病的风险。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欧阳晓俊副院长介绍,老年人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多样,部分症状严重的老人需要接受专科治疗,而更多老年人则处于焦虑或抑郁状态。要帮助这些老人,首先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及问题产生的根源。医院通常会组建多学科团队,通过综合评估、基础疾病治疗、心理疏导等多种方式进行干预。对于老年人常见的情绪低落、焦虑、孤独感等心理问题,综合性的干预措施往往比单纯依靠药物治疗更为有效。
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江苏省老年医院)老年医学科作为全省首家三级老年医院的临床重点专科,在老年医学领域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中成绩斐然。该科室擅长诊治老年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代谢系统等常见病、疑难病,尤其在老年人骨质疏松、肌少症、认知功能障碍、营养不良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并开设了骨质疏松专病门诊、肌少症与防跌倒门诊、伤口造口护理联合门诊等老年特色门诊。
欧阳晓俊副院长指出,目前多数医院在老年人院内诊疗和健康管理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但在出院后的跟踪支持服务上仍存在不足。尽管部分医院已尝试开展 “互联网 + 护理”、居家支持等服务,但覆盖范围有限。老年健康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广大群众等多方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涵盖院前居家健康管理、院中急救与危重症治疗、院后康复护理等全周期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并培养专业的老年健康服务多学科团队,这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关键所在。
在 “银发浪潮” 汹涌的当下,关注老年病、守护老年人的健康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通过各方协同合作,才能为老年人筑起坚固的健康防线,让他们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