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 RWA 热潮:内地资产的新征途还是海市蜃楼?

在金融创新的浪潮中,RWA(现实世界资产上链)正成为内地企业眼中的 “新蓝海”,而香港,凭借即将生效的《稳定币条例草案》,成为这场热潮的 “风暴眼”。内地企业如过江之鲫,纷纷奔赴香港,试图在这片新天地中分得一杯羹,使得赴港 RWA 呈现出前所未有的 “疯狂” 景象。

随着香港在 Web3.0 领域政策的逐步放开,稳定币与 RWA 的融合前景被业界广泛看好。民生证券报告指出,二者结合有望构建一个低风险、收益稳定的链上金融产品生态,为投资者带来全新选择,这无疑给内地企业打了一剂 “强心针”。协鑫能科、朗新集团等企业的先行试水,更是点燃了市场的热情,吸引了文旅潮玩、房地产、新能源等众多行业企业纷纷投身其中。

房地产企业在这股热潮中表现得尤为急切。面对居高不下的债务压力,他们渴望通过将旗下成熟商业地产项目进行 RWA 代币化融资,盘活资产,偿还贷款。“现在手里有个租金稳定的商场项目,就像捧着一个‘金饭碗’,只要能成功赴港 RWA,资金难题就能迎刃而解。” 一位房地产企业负责人坦言。不仅如此,文旅潮玩、消费品等企业也瞄准了 RWA 带来的数字资产运营机遇,期望借此提升品牌知名度,吸引年轻客群。

然而,在这看似火热的表象背后,隐藏着诸多挑战。从实际操作来看,内地资产赴港 RWA 并非易事。首先,资产规模和收益状况是第一道门槛。赵子强指出,内地资产规模最好超过 2 亿元人民币,才能覆盖数百万元的资本运作费用,同时,资产还需具备可持续的可观收益,才能吸引数字资产投资者。但现实是,许多企业的资产难以达到这一标准。

其次,资产的可审计性、底层结构透明度以及企业的法务合规能力,也是决定 RWA 成败的关键因素。香港市场对代币化资产的信息披露要求极高,资产估值、兑付路径、风险因素等信息都需清晰透明。而当前不少内地企业对此认识不足,在链上发行机制、链下兑付安排等方面缺乏经验,容易陷入困境。

更为严峻的是,市场上鱼龙混杂的中介机构也给这股热潮带来了混乱。部分中介机构为了赚取前期辅导费和咨询费,夸大赴港 RWA 的可行性,对操作难度和风险避而不谈,导致许多企业盲目跟风,花费大量冤枉钱。赵子强无奈地表示,“我现在每周都要花大量时间向企业解释 RWA 的真实情况,纠正他们被误导的预期。”

于佳宁提醒,内地企业赴港开展 RWA 代币化融资,需高度警惕跨境资产结构合规风险、信息披露机制缺位风险以及链上链下协同机制设计不完善等问题。只有在法律结构、运营能力和技术支撑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才能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

面对这股 “疯狂” 的赴港 RWA 热潮,内地企业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RWA 固然为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和发展途径,但并非所有资产都适合,也并非所有企业都能轻易成功。在追逐这一新兴趋势时,企业更应关注自身资产质量和合规运营能力,谨慎选择合作机构,避免陷入盲目跟风的陷阱,方能在这场金融创新的浪潮中稳健前行。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