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博士造折叠自行车要IPO!40年磨一剑,能否打破行业’中年危机’?”​​


​​当83岁的韩德玮博士站在港交所门前,这位曾以《激光手册》奠定学界地位的物理学巨擘,即将以”中国折叠自行车第一股”创始人的身份,完成从实验室到资本市场的终极跨越。近日,深圳市大行科工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这家由韩德玮40年前在香港小作坊里缔造的企业,如今以36.5%的市占率稳居中国折叠自行车市场龙头。然而,在电动化浪潮冲击与传统业务增速放缓的双重夹击下,这场IPO既是荣耀加冕,更是生死考验——它能否续写”一秒折叠”的传奇,还是会沦为又一个资本市场的”老兵新传”?


一、从实验室到流水线:一个科学家的40年创业史诗
1975年全球石油危机中,加州理工学院的韩德玮教授看着街上塞满自行车的汽车后备箱,萌生了”让自行车自己折叠”的奇思妙想。1982年,他在香港一间旧工厂造出首辆折叠自行车,用航空铝合金车架和15秒折叠技术打开东南亚市场。

“当时东南亚城市化催生’最后一公里’需求,而台湾制造业基础完美匹配。”韩德玮回忆道。此后四十年,他带领大行上演了一出”技术下沉”的逆袭戏码:

  • 1984年推出”一秒折叠”专利,折叠效率提升200%,价格比欧美竞品低30%
  • 2015年将折叠时间压缩至1秒,至今仍是行业标杆
  • 研发70多款车型覆盖百元到万元市场,线上爆款迭代速度超越手机厂商

“我们每辆车的折叠关节要经过10万次开合测试,车架焊接误差不超过0.1毫米。”韩德玮的”慢生意”哲学,让大行躲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并在2025年前四个月实现净利润69.3%的暴涨。


二、IPO背后的喜与忧:36.5%市占率背后的隐忧
招股书显示,大行2022-2024年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达33.1%,线上收入占比三年翻番至38%。但光鲜数据下暗藏危机:

  1. 代工依赖症​:代工比例从29.5%飙升至55.5%,核心制造能力面临空心化
  2. 市场收缩​:北美及欧洲收入占比从22.4%骤降至6.6%,全球化受阻
  3. 增长天花板​:2024年中国市场整体增速28%,大行仅增长6.8%,陷入”中间高、两端低”的尴尬

更严峻的是电动化转型压力。尽管推出首款3999元电动折叠车,但比白牌产品贵近千元,如何平衡性能与成本成为关键。


三、破局之道:技术降维与B端突围
面对挑战,83岁的韩德玮展现出老牌创业者的智慧:

  • 技术降维​:将高端车型的”一秒折叠””磁吸锁定”技术下放至千元机型
  • B端布局​:与顺丰、京东物流合作开发商用折叠车
  • 海外建厂​:计划投资4亿港元在越南、印度设厂

“电动化需要6亿港元研发投入,上市融资是关键一跃。”招股书显示,募集资金将重点投向电动化(6亿)、海外建厂(4亿)和数字化(5亿)。


四、行业启示: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永远的进化
大行的故事折射出中国制造升级的典型路径:

  1. 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专利积累)
  2. 从代工生产到品牌塑造(市占率36.5%)
  3. 从单一市场到全球布局(东南亚突围)

但电动化赛道的混战(小米生态链入局、Brompton下沉)和资本市场的高要求(港股青睐高成长企业),让这场IPO充满变数。


​【结语】​
83岁的韩德玮站在人生第四次创业的关口。从激光物理学家到折叠自行车大王,他证明了科学家也能成为优秀企业家。但面对电动化浪潮和资本市场的双重考验,大行能否延续”一秒折叠”的传奇?

这场IPO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命运,更是一个关于中国制造如何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突围的生动案例。正如韩德玮所言:”折叠自行车只是开始,我们要做的是重新定义城市出行。”无论上市结果如何,这位白发创业者已经用四十年证明:真正的创新,永远在路上。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