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金融领域的时代,一种新型加密货币 —— 稳定币,正悄然改变着国际金融格局,成为全球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它不仅为加密货币市场带来了新的稳定性和支付效率,更引发了人们对于美元霸权在数字时代如何演变的深刻思考。
稳定币,作为与法定货币或资产锚定的加密货币,自诞生以来便迅速发展。2014 年美国 Tether 公司发布首个稳定币泰达币(USDT),旨在解决加密市场波动性与支付效率问题。截至 2025 年 7 月 24 日,全球稳定币总市值已超 2700 亿美元,其中 USDT 与 USDC 分别占据约 62% 和 24% 的市值,市场格局高度集中。其币值稳定、支付效率高、交易场景相对可靠等特性,使其应用范围从 “链上” 扩展至国际跨境结算、日常应用,甚至在部分主权货币体系不稳定的国家成为主流交易货币。
不同类型的稳定币有着不同的挂钩方式。法币抵押型(如 USDT、USDC)以法币 1:1 抵押,风险较低,规模最大;加密资产抵押型(如 DAI)以加密资产为抵押物,但因抵押物价格波动大,常需超额抵押;算法型(如 UST)通过算法调节代币供给维持币值稳定,但曾因遭遇挤兑脱锚而几乎退出市场;商品锚定型(如 PAX Gold)常见与黄金挂钩,不过受黄金流动性和储备量确认等问题限制,规模较小。
在监管层面,全球各地积极行动。2025 年 7 月 18 日,特朗普签署《指导和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GENIUS 法案》),为支付型稳定币建立监管框架。该法案明确监管对象,规定稳定币发行方必须维持至少 1:1 储备金,且储备资产需为高流动资产,包括美债等。同时,对监管机构职责、发行商资质、消费者保护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此外,欧盟《MiCA 法案》覆盖范围更广,注重风险防控;中国香港《稳定币条例》立法严格且具包容性,兼顾金融创新与稳定。
美国此举背后有着深刻的战略意图。稳定币本质上可视为 “上链” 的美元,其发展有助于拓宽美元功能和使用场景。一方面,稳定币发行商将用户资金用于购买美债,为美债提供新的资金来源,缓解美国政府债务压力。例如,截至 2025 年第一季度,稳定币发行商泰达公司的美债持仓超 1200 亿美元。另一方面,稳定币的广泛流通巩固和提升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为美元霸权续命。然而,这也带来诸多风险。稳定币发行锚定短期债券,无法解决中长期债券续作问题,且其规模扩大可能加剧短期美债市场不稳定,削弱宏观政策调控能力。同时,稳定币对央行流动性管理提出新挑战,如可能产生货币乘数效果、创造 “影子” 银行等。
稳定币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既为美元霸权在数字时代的延续提供了新途径,也带来了一系列金融风险和监管难题。在全球金融数字化加速的背景下,稳定币将如何影响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