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团队突破EUV光刻胶瓶颈!聚碲氧烷实现18nm线宽,中国芯片材料迎来重大飞跃”​​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光刻胶作为芯片制造的核心材料,其技术突破直接关系到国家芯片产业的自主可控。7月28日,清华大学许华平教授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重磅研究成果,成功开发出基于聚碲氧烷的新型EUV光刻胶,在13.1mJ/cm²的曝光剂量下实现了18nm线宽和1.97nm的低线边缘粗糙度,为下一代极紫外光刻技术奠定了材料基础。这一突破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业界的随机缺陷问题,更标志着中国在高端芯片材料领域取得了历史性进展。


一、突破性成果:聚碲氧烷光刻胶实现三大技术跨越

许华平团队研发的聚碲氧烷(PTeO)光刻胶实现了三大技术突破:

  1. 超高灵敏度
  • 在13.1mJ/cm²的低剂量下即可实现18nm线宽
  • 极紫外吸收率是商用光刻胶的3倍
  • 计算吸收系数达13.2-17.0μm⁻¹
  1. 优异的分辨率
  • 实现1.97nm的超低线边缘粗糙度
  • 主链断裂机制将反应体积降至最小
  1. 简化工艺流程
  • 单组分小分子聚合体系
  • 省去传统光刻胶必需的烘烤步骤

“这就像给芯片制造装上了’显微镜’和’精确手术刀’。”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李明(化名)评价道,”聚碲氧烷光刻胶让更小尺寸的芯片制造成为可能。”


二、技术原理创新:碲元素+主链断裂机制

该技术的核心创新在于:

  1. 高吸收元素整合
  • 碲(Te)具有现有元素中最大的极紫外吸收截面
  • 吸收截面是碳的40.5倍,氧的11.2倍
  • 直接整合到聚合物主链中
  1. 高效能量利用
  • 弱Te-O键实现原位断裂
  • 二次电子产生效率提升
  • 键解离能仅296kJ/mol
  1. 均相体系构建
  • [Te-O]结构单元构成最小分子单元
  • 消除传统光刻胶的尺寸分布不均问题

“这就像用乐高积木搭建了一座既坚固又精确的纳米级建筑。”论文第一作者周睿豪博士解释道,”每个碲氧单元都是完美的’建筑模块’。”


三、产业意义:打破垄断,助力中国芯

该突破具有重大战略价值:

  1. 解决”卡脖子”问题
  • 中国高端光刻胶市场90%依赖日本进口
  • 聚碲氧烷光刻胶实现国产替代
  1. 推动工艺进步
  • 支持更小尺寸芯片制造
  • 为EUV光刻技术提供新材料选择
  1. 降低生产成本
  • 省去烘烤步骤简化工艺
  • 提高生产效率

“这不仅是实验室的突破,更是产业化的曙光。”半导体行业分析师王强表示,”预计3-5年内可实现商业化应用。”


四、研究团队:十年磨一剑

项目主导者许华平教授是高分子材料领域的权威专家:

  • 1997年开始高分子材料研究
  • 曾在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屯特大学深造
  • 2008年加入清华大学后:
    • 首次报道含硒/碲高分子
    • 发现新型含硒动态共价键
    • 创制动态智能高分子材料

“这个项目我们做了整整8年。”许华平教授感慨道,”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突破,每一步都充满挑战。”


新闻总结:三大核心判断

  1. 技术突破性​:聚碲氧烷光刻胶在灵敏度、分辨率和工艺简化方面均实现重大飞跃
  2. 战略重要性​:打破日本在高端光刻胶领域的垄断,保障中国芯片产业安全
  3. 产业化前景​:技术路线清晰,3-5年内有望实现商业化应用

“这项研究为下一代EUV光刻技术提供了完整的材料解决方案。”业内专家评价道,”它不仅是一个科学突破,更是中国芯片产业自主可控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国芯片制造有望摆脱对进口光刻胶的依赖,为”中国芯”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材料保障。这不仅是清华大学科研团队的胜利,更是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大成果。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