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资本市场聚焦于新能源、人工智能等热门赛道时,深圳一家深耕折叠自行车领域的企业悄然站上了 IPO 的起跑线。大行科工更新招股书拟赴港交所主板上市,而执掌这家公司的,是 84 岁的物理学博士韩德玮 —— 被誉为 “现代折叠自行车之父”。从美国加州的创业萌芽到深圳的产业深耕,这辆折叠自行车用四十余年的时间,骑出了一个即将敲钟的资本故事。

韩德玮的创业初心,源于一段求学时的通勤困扰。当年为方便出行,他每天需将自行车拆解后塞进汽车,繁琐的过程让他萌生了研发 “可快速折叠且不影响骑行性能” 自行车的念头。1970 年代,在休斯飞机公司参与战术激光研发的他,利用业余时间潜心钻研,历经七年推出第一台现代折叠自行车原型。1982 年,他在弟弟支持下创立大行(Dahon)品牌,早期股东中甚至包括国际知名艺人卡朋特兄妹等名流。1984 年,大行在台湾设厂,6000 台折叠车迅速售罄;1997 年,公司将生产基地迁至广东,后将中国总部落户深圳,更名为 “大行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正式扎根这片制造业沃土。
如今的大行科工,已成为中国折叠自行车行业的龙头。数据显示,2024 年公司销量达 22.95 万辆,营收 4.51 亿元,净利润 5230 万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按零售量和零售额计,其在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市场的份额分别为 26.3% 和 36.5%,拥有行业最多专利,旗下长青车型 P8 畅销多年。产品覆盖高端(5000 元及以上)、中端(2500-5000 元)、大众市场(2500 元以下),其中中端产品贡献 69.5% 的营收,2024 年产品均价达 1926 元。
销售渠道上,大行科工以国内线下经销为主(占比近 70%),覆盖全国 30 个省级行政区的 680 个零售点,同时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地。值得注意的是,其在线直销收入增长迅猛,从 2022 年的 1410 万元增至 2024 年的 1 亿元,复合增长率达 166.1%,不过这也推高了营销费用,2024 年销售及经销成本达 4746 万元,超过前两年总和。股权结构上,韩德玮直接及间接合计控制公司 90.16% 股权,牢牢掌握话语权。
然而,自行车赛道并非资本宠儿。中国虽是全球最大自行车生产和出口国,但高端市场长期被国际品牌占据,国内企业多集中于中低端,核心零部件变速器利润被 Shimano 等外企垄断,行业营收利润率仅约 4.1%。近年火热的电助力自行车(E-bike)领域,也因重资金投入、供应链成本高企等问题,出现 VanMoof 等明星企业破产的案例。大行科工的 IPO 之路,注定要面对行业想象空间有限的挑战。
从深圳的生产基地到港交所的 IPO 舞台,大行科工的冲刺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叙事,更折射出中国传统制造业在细分领域深耕的韧性。84 岁的韩德玮能否带着他的折叠自行车敲响上市钟声?这场 “老炮儿” 与资本的相遇,或许能为不被看好的自行车行业,注入一剂强心针。
深圳大行科工拟赴港交所上市,84 岁创始人韩德玮被誉为 “现代折叠自行车之父”。公司历经多年发展,2024 年销量 22.95 万辆,营收 4.51 亿元,在中国折叠自行车市场份额领先。其以线下经销为主,线上直销增长快,但行业面临高端市场被垄断、利润低等挑战。此次 IPO 是深圳传统制造业细分领域深耕的体现,其前景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