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13 时 51 分 19 秒立秋,这 “黄金食材” 别错过,清热补钾强免疫

“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 2025 年 8 月 7 日 13 时 51 分 19 秒,我们迎来了立秋节气。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标志性的 “入秋信号”,立秋的到来不仅意味着天文意义上秋季的开启,更提醒着人们该根据时节调整生活节奏,尤其是饮食。在这个暑热未消、秋燥渐生的交替时刻,有一种食材堪称 “应景宝藏”,既能清热润燥,又能补钾抗疲,还能悄悄增强免疫力,它就是家家户户都熟悉的西瓜。

立秋时间藏玄机?科学看待 “早晚立秋”

每年立秋的时间都精确到分秒,今年的交节时刻定格在午后 13 时 51 分 19 秒。民间素有 “早立秋凉悠悠,晚立秋热死牛” 的说法,认为 12 点前立秋为 “早”,之后为 “晚”,并以此预判后续天气。但气象专家明确表示,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立秋的时间由太阳运行至黄经 135 度的天文位置决定,与气温变化并无直接关联。事实上,立秋后往往还处于 “三伏天” 中,“秋老虎” 肆虐的情况屡见不鲜,真正的凉爽通常要等到白露之后。与其纠结 “早晚”,不如关注天气预报,做好防暑降温与防燥准备。

不过,立秋的时间节点虽不能预测天气,却清晰地划分了季节养生的分水岭。经过一夏的酷暑煎熬,人们常因贪凉饮冷、食欲不佳导致身体 “虚空”,而立秋后昼夜温差渐大,秋燥伤津的问题逐渐显现,此时的饮食调理尤为关键。正如老话说 “立秋补嘴空”,选择应季食材进行滋补,才能更好地顺应自然规律。

西瓜:被低估的立秋 “养生能手”

提到立秋饮食,很多人会想到贴秋膘的肉类,但其实最该吃的是看似 “过季” 的西瓜。清代《津门杂记》中就有 “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的记载,“咬秋” 的习俗延续至今,正暗含着古人对西瓜养生价值的深刻认知。

从现代营养学角度看,西瓜的三大优势完美契合立秋需求:一是清热润燥。西瓜含水量高达 90% 以上,且味甘性寒,能快速补充夏季流失的水分,缓解秋燥初起时的口干舌燥、咽喉不适,是天然的 “润燥饮品”。二是补钾抗疲。夏季大量出汗易导致钾元素流失,使人感到乏力倦怠,而每 100 克西瓜中含钾约 112 毫克,能及时补充电解质,帮助恢复体力。三是增强免疫。西瓜中富含维生素 C、番茄红素等抗氧化物质,这些成分能促进免疫细胞活性,为即将到来的秋季流感高发期筑起一道防线。

值得注意的是,立秋吃西瓜并非 “贪凉”,而是抓住暑热未消的最后时机,通过天然食材平衡体内阴阳。对于脾胃虚寒者,可适量食用,避免冰镇即可。

西瓜皮别浪费!这样做比肉还香

很多人吃西瓜只吃瓜瓤,殊不知西瓜皮也是 “宝”。中医称西瓜皮为 “西瓜翠衣”,其清热解暑的功效比瓜瓤更胜一筹,且口感脆嫩,适合入菜。推荐一道简单美味的 “腊肉炒西瓜皮”,将应季食材与家常风味巧妙结合:

  1. 处理西瓜皮:削去外层硬皮和内层红瓤,切成条状,加少许盐腌制 10 分钟,挤出水分备用(可去除涩味)。
  2. 准备配料:腊肉切成薄片,大蒜切片,干辣椒切段(可选)。
  3. 炒制过程:锅中放少许油,下腊肉煸炒至出油,加入蒜片、干辣椒爆香,放入西瓜皮大火翻炒 2 分钟,加生抽、少许香醋调味,最后撒葱花即可。

这道菜酸辣开胃,西瓜皮的清爽中和了腊肉的油腻,既能解秋燥,又能补充营养,堪称立秋餐桌上的 “点睛之笔”。

立秋饮食总原则:顺时而食,攻守兼顾

除了吃西瓜,立秋饮食还需把握 “清热润燥、补养兼顾” 的原则。一方面,仍需避免过多食用辛辣、油炸食物,以防加重秋燥;另一方面,可适当增加山药、莲藕、梨等润肺生津的食材,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同时,注意饮食规律,避免因 “贴秋膘” 而暴饮暴食,保持脾胃功能正常运转。

今日立秋,无论天气是否转凉,顺应时节调整饮食都是对健康的最好呵护。别错过这口清甜的西瓜,让它带着夏日的余韵,帮我们平稳过渡到凉爽的秋季。记住,最好的养生从来不是复杂的补品,而是藏在日常烟火里的 “顺时而食”。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