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政策的舞台上,每一项决策的出台与调整都犹如一场牵动人心的戏剧。8月10日,吉林省德惠市一则“免费老年卡错峰出行”的通知照片经自媒体发布后,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然而,这出戏码仅仅上演了三天,便匆匆落幕,8月13日上午,该政策便被暂缓实行,这一戏剧性的转折背后,折射出的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德惠市此次发布的通知显示,因早晚高峰公共交通拥挤,无法保障上学、通勤人群的刚性出行需求和公交车准点运营,从9月1日起对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乘车卡实行限时乘车,限乘时段为5:50 – 8:00、11:00 – 13:00、16:00 – 17:50。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公共交通高峰拥挤并非老人免费乘车所致,城市公交系统应做好预案,通过增加运力来满足市民需求,而非将责任归咎于老年人。还有网友关注到“老人免费乘车”政策背后的财政压力。
据了解,德惠市自2016年12月起施行“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市区内公共汽车”政策,每年给公交企业拨款300万元补贴。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德惠市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1.2万人计算,每个符合条件老人每年的公交补贴不到27元。对于公交企业而言,尤其是像瑞祥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这样的小微企业,经营着9条线路,票价1.5元,财政补贴有限或许才是其希望推行“免费老年卡错峰出行”政策的深层原因。然而,一项涉及众多老人的政策,本应在出台前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但据工作人员透露,公交公司此前并未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备该通知,这无疑暴露出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程序缺失。
事实上,“老人免费乘车”政策在我国众多城市都有推行,不同城市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方案。有的城市只给户籍老人免费,有的在某些时段免费,而像济南这样给60周岁及以上不分国籍、地域的老年人均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做法较为少见。尊老政策在公共出行方面并非只有“免费乘车”这一种形式,上海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早在2007年,上海推出70岁以上老年人非高峰时段免费乘车等政策,后于2016年取消免费乘车政策,首创“老年综合津贴”,将出行主动权交给老人,还避免了部分蹭坐公交车的现象。
德惠市“老年卡错峰乘车”通知的三日夭折,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公共政策的制定,不能仅凭一方的考量和冲动,而应充分调研、广泛听取民意,平衡好各方利益。既要考虑到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营压力,也要关注老年人的权益和需求,同时遵循合理的决策程序。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既符合城市发展实际,又能让民众感受到民生温度的好政策,避免类似的政策“闹剧”再次上演,真正实现公共政策在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的积极作用。